作者 | 蘆依 編輯 | 安心
4.小米能為造車“發燒”多久?
小米的起點是“做全球最好的手機,隻賣一半的價錢,讓所有人都買得起”。重新創業的雷軍,依然堅持“三大鐵律”,即技術為本、性價比為綱、做最酷的產品。
因此,不少人期待小米能將電動汽車的價格打下來,真正成為“年輕人的第一款電動車”。米粉們更是放話說,“隻要小米敢造,大香蕉大香蕉啪啪啪就敢買”。
不過,雖然有人將智能汽車比喻為“給智能手機裝了四個輪子”,但真實的造車,所需資金量之大、涉及產業鏈之複雜,遠超造手機的難度。僅燒錢這一項,就將很多企業擋在了門外。蔚來的李斌曾直言造車燒錢之甚,稱新創企業至少需要200億以上的資金準備。蔚來、特斯拉也都曾因缺錢而差點倒掉。
造車之所以燒錢,一部分燒給了市場營銷,另一部分則流向了技術研發,而且這是一個持續的燒錢過程。今年新造車財報發布後,蔚來、理想和小鵬三家均表示,2021年要加大研發投入,其中蔚來和理想的研發投入將分別達到50億和30億元。
在資金投入方麵,雷軍已經用全資投入100億美元證明了小米“不差錢”。那麽,在糧草充裕的情況下,小米造車還有哪些機遇和隱憂?
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對全天候科技表示,與傳統車企相比,互聯網科技公司在品牌營銷和運營方麵更具優勢,更懂得用戶需求。“小米就是一家非常懂營銷的公司,通過手機和IoT生態已經占領了消費者心智,培育起來的米粉也比較有購買力。但互聯網公司的劣勢在於,可能會比較缺少汽車生產製造環節的經驗。”
據騰訊《深網》援引汽車行業人士稱,小米造車的邏輯與蘋果、華為相通——作為積累了大量C端客戶的消費電子品牌,小米汽車隻要有萬分之一的轉換率就不得了。“手機廠商還有線下線上的整合銷售能力(資金,物流,代理,零售都已經非常成熟了,甚至是平台化了)這些優勢都是比較的長版。”
不過,小米雖然能遷移手機製造的經驗優勢,但在造車領域還是門外漢。蓋世汽車研究院資深分析師王顯斌對全天候科技表示,“與傳統燃油車不同,新能源純電動汽車核心競爭要素演變為新能源驅動與軟件能力。因此,當前的智能電動汽車正朝著硬件電動化、軟件智能化演進。”
這對造車企業提出了兩項要求:其一是整車製造和動力電池等硬件能力,其二是自動駕駛、車聯網等軟件能力。在本次發布會上,小米並未透露造車是準備自建工廠還是由車企代工,但尋求車企合作顯然能加快小米汽車的量產速度。以百度與吉利合作造車為例,百度的優勢在於自動駕駛及車聯網技術,因此在分工中也更注重揚長補短,專注在軟件領域。
總體而言,與車企合作能較為容易地補齊硬件能力,但軟件方麵的競爭力卻需要長時間耕耘。當前,無論是特斯拉還是新勢力造車,都布局了自動駕駛業務。百度造車被市場看好,也有其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的利好。但相對造車同行,小米在自動駕駛、汽車智能化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分析人士指出,自動駕駛等軟件能力將會構成新造車的核心競爭力,軟件還能為其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和估值想象。特斯拉已經在佐證這條判斷。隨著銷量提升,其自動駕駛軟件服務(FSD)已處於變現狀態。馬斯克預計,2021年特斯拉FSD軟件營收可能由2億美元增長到10億美元。
除了在造車業務上的隱憂,也有券商對小米參與造車後的估值模型提出困惑。由於市場對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往往高於硬件公司,此前小米一直試圖擺脫“硬件公司”的標簽,力圖用“互聯網科技公司”的形象行走資本市場,獲得更好的估值。
親自下場造車,不僅會讓小米“變重”、“變硬”,並因此帶來風險。花旗就在研報中指出,“造車遠比製造智能手機要複雜得多,供應鏈也更長,但小米貌似還沒有搭建起這樣的供應鏈。而且,造車屬於重資產業務,將會消耗大量資源,同時帶給公司長期的財政負擔,對當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會帶來影響。”
花旗還建議小米,可以采取物聯網的布局方式,通過與關聯公司合作,采用出售生態係統的方式進軍汽車圈。它認為這可能是小米可能在汽車行業分一杯羹的唯一方式。小米官宣造車的消息讓市場上一部分人沸騰,他們看好小米股價,甚至有人後悔買少了;也有人持謹慎態度,認為造車會讓小米麵臨風險。
造車究竟會給小米帶來什麽?資本市場今天將用股價顏色率先表個態。
谘詢熱線
17505120369